关注我们: 天猫 微博 微信 QQ微博
 

天艺古筝小课堂“那些已经失传的华夏古乐器”

那些失传的华夏古乐器

本期主题  华夏古乐器

     古人把乐器分为金、石、土、木、丝、竹、匏、革八类,称“八音”。中国古代乐器主要有埙、缶、筑、排箫、箜篌、筝、古琴、瑟等。汉唐之后,源于西域的乐器如笛子、琵琶、胡琴等大量为中国音乐采纳,并被改良发展,逐渐替代了中国原来的本土乐器。而真正的华夏古乐器其实已大多失传上千年,今日就算能偶尔一见,也大多是从出土文物仿制而来,但这些乐器的名字,却有不少在我们日常使用的成语典故中,得以一直流传下来。

  演变历程 筑与瑟终被古筝取代

  漫漫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其实有许多种古乐器如今仅见于成语、诗词、典故,实际上其乐器及演奏方法都已经失传上千年,如瑟、筑、篪、缶、磬、排箫、箜篌等,今日就算能够一见,也是现代人从出土文物仿制而来,其制作工艺和演奏技法与古时已经颇为不同。

  “锦瑟无端五十弦”,从李商隐诗中我们知道最早的瑟有五十根弦,故又称“五十弦”。《诗经》中记载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据《仪礼》记载,古代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中,都用瑟伴奏唱歌。战国至秦汉之际盛行“竽瑟之乐”。魏晋南北朝时期,瑟是伴奏相和歌的常用乐器。隋唐时期用于清乐。以后则只用于宫廷雅乐和丁祭音乐。后来湖北随县曾侯乙墓、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都出土有瑟,弦数二十三至二十五弦不等,以二十五弦居多,按五声音阶调弦。但上述古瑟至南北朝时期失传,唐宋以来文献所载和历代宫廷所用的瑟,与古瑟在形制、张弦、调弦法诸方面已有较大的差异。所以说,作为古代重要弹弦乐器的瑟已经销声匿迹上千年之久。

同样命运的还有筑。《战国策·燕策》记载,荆轲刺秦王前,燕太子丹易水送别,好友高渐离击筑,荆轲为之和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史记·刺客列传》记载:高渐离,铅置筑内,扑击秦王未中被诛……而筑这种乐器,在《汉书》中的记载是“状似琴而大,头安弦,以竹击之,故名曰筑。”

古人常有“分瑟为筝”、“筝筑同源”等传说,但是筑和瑟最终都没有流传下来,而古筝则穿越数千年成为今天的“民乐之王”。究其原因,大约是因为瑟的形体比筝更大,不方便携带,而筑有点像今天的扬琴,需要“筑尺”来敲击,相对复杂,而这两种乐器的声音都与筝十分近似,所以渐渐被筝所取代。

失传原因 古乐器自身存在缺陷

  中国的古乐器,音色历来注重个性化,强调不可替代性。徐横夫认为,凡是在历史上被淘汰或没有得到长久传承或普遍使用的乐器,大都是因为其音色与其他乐器相似。如瑟因其音色与筝相近而终于绝响,排箫因其与洞箫相近而几近失传,因而能够流传至今的古代乐器都有各自不可取代的品性特色。

  徐横夫表示,失传的乐器本身都是有局限性的,“正因为它们逾越不了自身的缺陷,所以终于被别的乐器所替代。有的是因材质的问题导致其消亡,比如磬这类石头做的乐器,无论取材、制作、携带都很不方便,又与编钟一样都用于宫廷雅乐,自然不能在民间传承下来。而缶根本是用来盛食物的瓦罐器皿,能够成为乐器是由于人们在宴会中,喝到兴起处便一边敲打它一边大声吟唱,自娱自乐所用,不算是真正的乐器。‘渑池之会’ 中蔺相如让秦王为赵王击缶,也是有贬低的意味在里面。”虽然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序曲正是气势恢宏的“击缶迎宾”,但也只是意义上的华夏礼乐传承,因为奥运会开幕式上出现的“缶”,也并非是真正的古代缶,而是一种结合了现代声光科技的鼓类。

不过,不少失传的古乐器在日本和韩国仍然存在。日本至今广泛流行的一种类似箫的乐器——尺八,就是唐代流传到日本的,其前身正是羌笛。在古老弹弦乐器箜篌的种类中,竖箜篌与竖琴相似,卧箜篌与筝瑟相似,从宋代后渐渐消失,但卧箜篌在朝鲜却得以传承,经过历代流传和改进成为今日的玄琴。如今在韩国,箜篌一词的发音就是“刊候”。

历史地位 中国古乐领先世界潮流

  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博士和他的助手罗伯特·坦普尔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人对乐器在音乐领域的应用与研究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历史都悠久,且有更高的造诣。十二平均律的诞生与应用,被称为世界音乐界的一大革命。 1978年在湖北随州出土的曾侯乙编钟,距今有2400年的历史,但已能够构成完整的十二平均律,而西方开始采用十二平均律,则是17世纪末的事情了。

徐横夫介绍说,早在商周时期,我国以乐器制造材质区分的“八音分类法”,是世界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包括了弹拨乐器、吹管乐器、弓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从古至今,不同时期宫廷和民间都流行着不同组合的乐队,如宫廷的周代钟鼓乐、汉代鼓吹乐、唐代雅乐、燕 乐,以及清代的中和韶乐,民间的锣鼓乐、鼓吹乐、吹打乐、丝竹乐等等。乐队的形式与规模,实际上是与社会的政治、文化、生产力及生活方式密不可分的。“现在所讲的民族管弦乐队,是20世纪出现的一种城市化音乐的产物,通常由拉、拨、击弦及吹、打等五组乐器组成。它借鉴了欧洲交响乐队编制架构,完善了声部的内部组合,讲究音色统一,音量平衡,能够演奏专业作曲家创作的大型音乐作品。这种乐队,在中国内地称之为民乐团,中国香港地区称之为中乐团,中国台湾地区称之为国乐团,新加坡则称之为华乐团。”而中国的抄锣,则是唯一西洋乐团交响乐中所用到的中国乐器,“刚改革开放时,国外交响乐团的成员到中国来都要买一面锣带回国,因为外国人不大会做锣,他们的锣是车床旋出来的,而中国的锣是手工制作的,声音非常通透,所以他们有机会来中国就一定要买锣。”

抄锣

 


  笙推动西洋乐器发展

  今日回望中国古乐器,其中最幸运的可说是古琴,不仅数千年来一直为文人雅士钟爱,现今也已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不提的另一种乐器是笙,这种中国古老的吹奏乐器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对西洋乐器的发展曾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至今在欧美,人们仍普遍认同中国古乐器中的代表——笙,就是口琴、风笛、手风琴等西洋乐器的鼻祖。

目前,有不少热爱传统文化的中国音乐家在致力于恢复其他不同种类的古乐器,希望通过拯救这些失传中国古乐器来告诉人们,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真正内涵和博大精深。

 

  乐器典故

  一板一眼

  虽然不少古乐器几近失传,但它们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地位却不容忽视,所以直到今天,我们所沿用的成语典故、诗词歌赋、历史传说中都常常出现各种古代乐器的身影。比如“琴瑟和鸣”、“晨钟暮鼓”、“埙篪之交”、“滥竽充数”、“胶柱鼓瑟”等,著名古诗《孔雀东南飞》中有“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的句子,就连“一板一眼”也是出自音乐典故,因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强弱拍分别用“板”和“眼”来表示,“板”为强拍、“眼”为弱拍,后来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符合规矩。

  滥竽充数

  成语“滥竽充数”由来已久,常被使用,很多人却不知道“竽”到底是什么乐器。其实竽是笙的同族,古代簧管乐器,形似笙而较大,管数亦较多。春秋战国时期竽已非常流行,与笙并存,在当时不仅是为声乐伴奏的主要乐器,而且也有合奏、独奏的形式。一度竽比笙地位更重要,齐宣王就很爱听吹竽,喜欢叫三百人一起吹,所以南郭先生才能“滥竽充数”。从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竽、笙仍并存应用,但竽一般只用于雅乐,逐渐失去在历史上的作用。

埙篪之交

  用来比喻君子之交的成语“埙篪之交”中的篪,则是春秋战国时期广泛使用的横吹竹管乐器,后来逐渐被笛取代。《广雅》中记载此乐器有八孔,但《周礼》中记载此乐器有七孔。早在周代,它常与埙一起演奏。战国时期它作为大型宫廷乐队中的一员,与编钟﹑编磬﹑建鼓﹑排 箫﹑笙﹑瑟等在祀神或宴享时演奏。宋以后,因主要用于宫廷雅乐而衰落失传。

胶柱鼓瑟

  “胶柱鼓瑟”则近似于“刻舟求剑”,讲一个齐国人跟赵国人学弹瑟,由赵国人先调好了弦,齐国人就将调弦的柱子用胶粘住了回家。三年也弹不成一首曲子,然后还埋怨赵国人。后人用来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司马迁《史记》中讲到“纸上谈兵”的赵括时,还引用过这一成语。

延伸阅读

  华夏古乐历来有十大名曲一说,分别为《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和《阳春白雪》。虽然据专家考证这些古代名曲的原始乐谱大都失传,今天流传的不少谱本都是后人伪托之作,但是关于这些古曲的掌故,却颇值得今人玩味与遐想。

 

天艺古筝新浪微博 天艺古筝官网 天艺古筝天猫 古筝价格 专业古筝 买古筝




 

 

 

版权所有:扬州天艺民族乐器厂 苏ICP备08007589号  苏公网安备 32100302010073号